今年上半年,咸寧市工商類市場主體達24.82萬戶,同比增加23.3%,增幅排名全省第一。
“全省第一”的背后,“有形之手”如何作為?有哪些好的基層實踐,激發市場主體活力?8月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咸寧市進行了調研。
座談會理清多年欠賬
奔赴通城縣的路上,周光軍心里直打鼓。
通城這家醫院的院長突然去世,拖欠多年的藥品銷售保證金,還“追”得回來嗎?
抵達通城后,咸寧市衛健委負責人召集相關部門開現場辦公會,一一商量每個細節。沒多久,周光軍收到這家醫院200萬元藥品尾款。
周光軍是湖北海王德明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2013年到咸寧投資興業。2014年開始,公司有大量藥品保證金、應收款沒有收回。
今年4月15日,咸寧市舉行第一季度民營企業座談會。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一起聽取大家意見建議。周光軍開門見山,提出“追款”難處。
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座談會后,市衛健委負責人帶著周光軍,跑了13家醫院,追回藥品到期尾款1.4億元,追回保證金8000多萬元。
2.2億元尾款收回來了,海王德明全部投資到咸寧。記者在該公司大樓后方看到,幾臺挖掘機正翻整土地,項目施工的活動板房已建好。“這是新投資的二期生產車間,我們還投資了一家醫院。海王集團位于深圳市的銷售公司總部,也將落戶咸寧。”周光軍說:“資金就是活水。政府幫忙打通關鍵環節,增強我們戰勝困難的決心。”
7月22日,咸寧市召開第二季度民營企業座談會。會議介紹,第一季度座談會搜集的68個問題,已解決落實47個;對一季度座談會解決的問題開展滿意度調查,好評率達97.1%。
搭建平臺激活“本地循環”
4月中旬,眼看價值5000多萬元的環衛車要成為一堆廢鐵,張遠林急得直冒汗。
張遠林是合加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該公司年產值約8億元,年納稅3000多萬元。今年春節前,公司庫存了150多臺環衛車。4月份公司雖已復工復產,因各種原因,產品依然積壓。
7月1日起,我國將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該公司庫存車輛是“國五”排放標準,如不趕在7月前銷售,將無法上牌。
彼時,各大企業產品積壓的信息,陸續匯集到咸寧市委、市政府負責人案頭。大家商討研判,何不先用好本地市場,促進咸寧產品產銷對接,實現“內循環”?
4月下旬,咸寧市國家高新區先后組織7場企業產品推介活動,市直單位、6個縣市區相關負責人及相關企業參加。合加的環衛車、黃鶴樓的酒、立邦的涂料、和樂門業的門……諸多本地產品在本地尋找買家,總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市園林局和通山縣政府當場找合加公司采購了20多臺環衛車。此后,該公司又自己想辦法銷售了40多臺。
離7月1日的時間節點越來越近,在市政府有關部門幫助下,該公司剩余的70多臺環衛車,全部先登記辦理牌照。“我們再按照二手車輛銷售,這樣是符合政策規定的。”張遠林眉頭舒展:“5000多萬元資產全保住了,咸寧‘店小二’將問題完美解決!”
“對接會的作用還在發酵,最近還有企業、單位找我們下單。”張遠林感嘆:“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我們體會到‘經濟內循環’的好處,將更加重視挖掘本地市場潛力。”
兩個“發動機”同頻共振
站在6000平方米、24米高的無人倉庫門口,萬里感嘆著今年的“起落”。
疫情期間停工停產、產品滯銷,現在公司營收報表一路上揚。作為湖北奧瑞金飲料工業有限公司的生產廠長,他十分欣喜:“生產訂單已經排到9月份,有些訂單我們還婉拒了。”
奧瑞金飲料代工全球200多個飲料品牌的生產,每年飲料加工在11億罐左右。疫情之后,該公司更注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因疫情原因,國外一些廠家沒有恢復生產,我們抓緊爭取。”萬里說,以前公司一年出口大約3000箱飲料,現在一個月就出口2000箱至3000箱,“預計8月份的出口量將突破8000箱。”
企業努力奔跑,政府也幫忙加油鼓勁。奧瑞金飲料8月份將新增一條生產線,計劃生產功能性飲料,相關生產許可要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審批。咸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王用新帶隊,幾次跑武漢、赴北京,反復對接溝通,如期將證件辦理到位。“感受到政府服務企業的真心實意,我們闖市場如虎添翼。”萬里說。
“有呼必應,無事不擾。”今麥郎飲品咸寧公司的廠長陳險峰介紹,以前一個月要迎檢6到7批次,現在一個季度才有六七次檢查。一次,該企業面臨必須按新標準上新生產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沒有完全禁止企業生產,而是幫助企業抓緊改造舊生產線,做好食品安全防護,在新生產線到來前,保障企業運轉。“柔性執法、包容審慎監管,讓我們更專心做好生產、開拓市場。”陳險峰說。
咸寧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大力度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和企業家做到既親又清,共同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做到“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兩個發動機同頻共振、清清白白。
記者手記
做問題的終結者
張云寬陳會君
市場主體是“六穩”“六保”的生力軍。咸寧市倡導“深實嚴細久”的工作作風,呼吁每名干部做問題的終結者,遇到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找到源頭不罷休。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一名干部都是“營商環境”,從市場主體實際感受中的突出問題切入,一個個難題解剖、一個個問題解決,是非常時期對企業的“生死營救”。
“最先一公里”務實,“最后一公里”落實,好的政策優勢才能轉化為發展優勢,政策紅利才能充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