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黄频视频大全是免费,亚洲真人无码国产,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不卡 ,午夜成午夜成年片无码

分享縮略圖
中國網首頁中國網新聞中心湖北政務荊楚各地湖北生活

全文實錄 | 2021年湖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省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

發布時間:2021-05-19 12:07:56  |  來源:湖北生態環境  |  作者:佚名

5月18日上午,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舉行2021年湖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省建設新聞發布會。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陳再達、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王昉、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蔡俊雄、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副處長宋柏謙出席發布會,回答了記者有關提問。發布會由省生態環境廳宣傳教育處處長熊習岸主持。

主持人熊習岸: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前來參加省生態環境廳5月份第一場新聞發布會,本月我廳還將有一場新聞發布會,歡迎大家到時再來參加。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紀念日,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即COP15大會也將于今年10月11日至24日在我國云南昆明舉行,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COP15將在我國舉行之際,我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主題是湖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省建設

參加今天發布會的有: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陳再達、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王昉、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蔡俊雄、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副處長宋柏謙,首先,請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處處長陳再達介紹湖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省建設有關情況。

陳再達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謝新聞媒體朋友們對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省建設工作給予的高度關注、關心和大力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保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戰略定力,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實施生態省建設,湖北生態省建設擠入全國第一方陣。著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不斷提升湖北省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下面向大家簡要介紹相關工作情況。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它不僅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資源,而且在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維持平衡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支持系統。我省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為守住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我們采取的具體措施:

一是建章立制。我省先后出臺了《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關于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著眼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定了《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湖北省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

二是打造體系。推動實施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建設,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我省已劃分七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總面積達6.91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面的37.2%。。截止2020年,我省已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地591個,其中國家公園1個,自然保護區81個,自然保護小區180個,其他類保護地329個,總保護面積達2.2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1.95%。這些保護地的建設有效保護了我省國家重點保護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緩解了部分區域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威脅的局面。

三是重點保護。加強了就地保護,通過合理規劃和建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將重要原生生態系統、重要物種及其棲息地、繁衍地等重要區域進行劃地保護,從源頭避免和緩解了人類活動給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目前,神農架金絲猴由上世紀80年代的501只擴大到3個金絲猴大種群,9個小種群,總數達到1471只。采取了遷地保護,對棲息地遭受破壞的珍稀瀕危陸生野生動植物,因地制宜開展拯救性遷地保護,通過人為尋找和營造這些物種所需的生存環境,為珍稀瀕危陸生野生動植物提供新的生存和繁衍空間。如我省的麋鹿遷地保護,其數量由當初引入的94頭增加到目前的1700多頭,從當初的1個麋鹿種群發展成為現在的4個自然野生麋鹿種群,遷地保護的成效十分明顯。搶救性開展了水杉、大別山五針松、長果安息香等專項就地保護。武漢植物園保存暖溫帶和亞熱帶植物1.2萬種,已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植物資源保育與儲備基地。

四是加強監管。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2017-2020四年間,全省自然保護地內累計發現新增或規模擴大人類活動問題4547個,通過多輪現場核實,問題整改完成率達99.05%,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的生境。同時,多次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陸生野生動物專項執法打擊行動,有效震懾和打擊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的違法犯罪行為。出臺了《建立健全全省長江經濟帶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長效機制的行動方案(試行)》,建立了珍稀瀕危物種部門聯動保護機制。

五是開展宣傳。我省充分利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重要時機,借助網絡、電視等多種宣傳平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法律法規等科普宣傳,營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好社會氛圍。

今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我國云南昆明召開,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里程碑意義。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圍繞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推動三項工作:

一是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決策部署,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2021-2022年計劃用2年時間,在長江干流湖北段選取黃梅、新洲、蔡甸、監利、江陵、點軍、夷陵7個縣市區實施全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觀測評估試點工作,調查區域內長江干流的長度占長江湖北段近30%,此次調查將為未來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提供支撐。

二是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著眼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守住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以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優化調整為契機,選定黃岡市羅田縣、十堰市丹江口市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探索和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破壞問題監管工作流程和責任追求體系。

三是穩步推進能力建設。著眼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推動建立重點區域和珍稀、極小種群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對違法人類活動及區域生物多樣性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和預警,及時發現違法違規問題,構筑自然生態保護安全屏障。

二、生態示范文明建設方面

2013年8月,原環境保護部致函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開展生態省建設試點,湖北成為黨的十八大后第一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8年來,湖北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立省”,持續推進“五級聯創”,生態省建設取得階段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已成功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十堰市、襄陽堯治河村、丹江口市)3個,累計命名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10個、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2個。累計命名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生態縣)32個、省級生態鄉鎮620個、省級生態村531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湖北是生態大省、江河大省、湖泊大省、山林大省、產業大省、人文大省,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扎實,歷史文化璀璨,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但與此同時,發展不夠仍然是湖北最大的實際、最突出的矛盾,發展與保護仍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集中精力協調處理好的重大問題。

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提出,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省建設,就是要通過“保底線、強基礎、抓重點、補短板、樹亮點、依法治”的路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最終建成美麗湖北。湖北建設生態省,是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湖北的具體體現,是落實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搶抓發展機遇、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具體行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推進湖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湖北推進生態省建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生態立省,強化戰略引領。省委、省政府在省第十次黨代會、省委十屆四次全會上提出了生態立省的重要戰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深入開展生態省五級聯創,倡導推廣綠色消費,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2018、2019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均要求要“深入開展生態省五級聯創”。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立省”已經成為湖北正在深入踐行的省級發展戰略。

二是優化頂層設計,建立科學路徑。經生態環境部論證,先后經省政府常務會議、省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后,2014年11月,省人大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湖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4-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為湖北生態省建設提供了科學完備的頂層設計。《綱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省級示范區的重要目標,明確了湖北生態省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其中,2014-2015年為啟動建設階段,2016-2020年為攻堅克難階段,2021-2025年為深入推進階段,2026-2030年為鞏固提高階段。

三是強化工作機制,加強考核約束。省環委會每年將《綱要》重點工作部署按“五化工作法”(即工作項目化、任務清單化、時序流程化、推進制度化、落實標準化)進行細化,印發生態省年度重點工作方案。目前已連續6年印發年度重點工作方案,明確地方政府和省有關部門年度任務,有力推進了生態省重點工作實施。每年年終,省環委會辦公室組織對各市州年度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估,結果報請省政府同意由省環委會通報全省。考核結果通報堅持問題導向,做到點名道姓。截至2020年底,已連續6年開展考核通報,取得較好效果。

四是實施重大工程,攻堅突出問題。實施長江大保護九大行動、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累計完成217家“三磷”企業環境問題排查、115家問題企業整改。完成405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在全國率先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航測任務,12480個長江入河排污口實現有口皆查、應查盡查。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推動3220個問題整改落實。大力實施留白增綠,修復岸線生態,取締長江干線非法碼頭1787個,騰退岸線149.8公里,長江岸灘岸線生態復綠856萬平方米,長江兩岸造林綠化75.4萬畝。完成“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劃分,214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銷號,累計完成五大湖退垸(田、漁)還湖212.5平方公里。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圓滿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成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省級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進展顯著,農村環境整治行政村覆蓋率為41.75%,農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連續7年實現負增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累計131家縣城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新(改、擴)建鄉鎮污水處理廠828家,基本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建成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154座,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4.86萬噸/日。

五是注重宣傳引導,促進共建共享。設立了省政府環保獎。將生態省建設氛圍營造納入省內主流媒體宣傳計劃,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央和省主要媒體播(刊)發各類宣傳報導60余篇(次),制作專題宣傳畫冊一套、專題片3個。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成功推選四名志愿者當選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積極開展綠色年度人物、中國生態文明獎推選,武漢綠色江城環保服務中心、勁牌有限公司獲得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提名獎。持續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家庭)等綠色創建行動。全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在全省各地享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熊習岸:感謝陳再達處長的介紹。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

湖北省政府網:我省生態省建設存在哪些短板弱項,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陳再達:感謝您的提問。當前,我省工作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差距不足。如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全省重化工產業相對集中,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任務依然繁重艱巨。又如,我省水氣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壓力依然很大,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還不理想。再如,全省創建成果地域不平衡仍然亟待破解。下一步,我們將切實增強生態省建設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抓細抓實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以群眾認可、全省滿意、中央放心的良好工作成效,交出美麗中國的合格湖北考卷。

一是進一步完善生態省建設推進機制。組織完成《綱要》中期評估,完成《綱要》修編并按程序報請省人大審議通過。根據國家最新要求開展生態省建設考核辦法及細則、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和指標體系、省級生態鄉鎮管理規程和指標體系、生態文明建設“以獎代補”辦法及細則等系列規范的修訂完善。強化部門協同,進一步完善生態省建設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省建設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落地。在現有“以獎代補”資金支持基礎上,探索加大資金引導和支持力度。

二是進一步補齊生態省建設突出短板。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助推產業結構、資源能源利用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綠色轉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開展城鄉環境共治,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以及區域協同治理,統籌推進“三水共治”,強化土壤環境質量分級分類管控,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重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基礎環保設施建設。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鞏固生態省建設“細胞工程”,加強對已創建地區的成效監管,將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有效銜接,嚴格把控創建質量,不斷提升創建水平。

三是進一步營造生態省建設良好氛圍。加強對地方宣傳工作的指導和支持,支持各地特別是已獲得命名地區加強本地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過程和經驗的凝練,努力形成“地方模式”。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創建亮點和特色的宣傳力度。大力開展示范區創建宣傳教育活動,以示范市、縣創建工作深入開展,打造出更多、更好生態文明建設典范。研究制定并出臺年度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宣傳方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機制化、常態化。積極探索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經驗交流會,加大經驗交流和公眾宣傳力度,使交流會成為各生態文明試點地區交流經驗和探討推進方式方法的重要平臺。

謝謝大家。

湖北日報:我國即將在昆明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高度認可,剛剛發言中也提到了將重點推進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請問能否介紹下我省下一步如何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

蔡俊雄:感謝您的提問。

針對我省生物多樣性本底不清的現狀,省生態環境廳將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觀測與評估作為當前工作重點,計劃今年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試點工作,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科學設計,多措并舉合力實施。具體要做好“三個建立”,包括:一是建立詳細的調查工作行動指南,省級層面將編制形成《湖北省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觀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二是建立調查工作縱橫聯動機制,橫向上,由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調查評估工作,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等部門分工負責、協同配合;縱向上,則實現省、市、縣三級聯動。三是建立調查評估工作技術標準體系,嚴格對標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縣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技術規定》,做到全省調查評估工作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以確保試點工作高質高效開展。

二是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分步推進。我們將重點聚焦長江干流的重點區域,優先選取位于長江干流兩岸且自然保護區分布多、生物多樣性資源相對豐富的縣(市、區)開展調查。已初步選定了宜昌市(點軍區、夷陵區)、荊州市(石首市、監利市)、武漢市(蔡甸區、新洲區)、黃岡市(黃梅縣)4市7縣(市、區)作為第一批試點地區,調查區域涉及的長江干流占長江湖北段總長約30%。此次試點工作結束后,還將進一步總結試點經驗,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工作。

三是分類調查,全面系統摸清底數。此次試點將從兩個層次同步開展調查評估:一個層次是開展涵蓋高山、丘陵、平原、河流、湖泊、濕地、城市等7類典型區域的生態系統多樣性調查評估,另一個層次是開展涵蓋陸生高等植物、陸生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魚類、浮游生物、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大型真菌等10類生物的物種多樣性調查評估,力求全面掌握我省長江干流區域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

四是總結凝練,深化成果轉化應用。及時對試點工作成果全面整合和集成凝練,編制發布我省第一批湖北省生物物種名錄和湖北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指引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方向。在試點工作基礎上,全面推進生物多樣性長期野外觀測和科學研究工作,加快建立我省生物多樣性觀測與研究網絡,同時謀劃開展長江十年禁漁成效研究評估、推動我省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等工作。

楚天都市報:請問生態環境廳開展了哪些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的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宋柏謙: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十三五”期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省生態環境廳持續開展了藍天、碧水和凈土三大保衛戰,在地表水、空氣、土壤三大環境要素方面開展了大量的例行和專項監測工作,為保障三大戰役取得階段性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此之外,我們在生態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開展生態質量遙感監測。每年,對全省、各地市州、各縣市區三個尺度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一次評估,得出全省及每個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指數(EI值),該指標是反映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適宜程度的一項綜合性指標,現在也是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創建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二是開展“兩湖兩庫”水生生物監測。我們從“十二五”開始每年對洪湖、梁子湖、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四個重要水域開展水生生物監測,通過持續監測基本掌握了這些重要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樣性狀況。監測結果顯示,“十二五”以來,兩湖兩庫流域共計監測到浮游植物142種,浮游動物112種,底棲動物29種。這些水生生物物種均為長江中下游常見物種,兩湖兩庫生物物種豐富度較高、多樣性總體良好。

中國環境監察雜志:我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進展成效如何?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昉:感謝您的提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省生態環境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污水減量化、分類就地處理、循環利用為導向,以提高污水治理設施覆蓋率為重點,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著力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計投入專項資金約50億元,建成污水管網1.27萬公里,建成污水處理設施24.2萬套,收集處理規模達到59.31萬噸/天,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90.15%。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有效管控,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發揮了積極作用。

工作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摸清底數。以縣為單位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調查,全面掌握污水治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狀況、設施建設和運行、污水與改廁工作統籌推進等情況,初步建立了縣域農村生活污水現狀基礎臺賬。

二是編制專項規劃。堅持短期目標與長遠打算相結合,印發了《湖北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2)》、《湖北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文件,各縣(市、區)編制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力爭實現縣級層面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

三是因地制宜開展治理。綜合考慮地方財政承受能力和自然條件等因素,推薦選取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污水治理模式路線,量力而行,分類分步推進,杜絕盲目照搬城市模式。距離城鎮污水管網較近的村莊就近接入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距離管網較遠、人口密集、不具備利用條件的村莊,建設集中處理設施實現達標排放;居住偏遠分散、人口較少的規劃保留村莊,采取分散處理方式,就地就近實行農田利用。

四是有序推進設施建設。順應村莊演變趨勢,按村莊類型、人口、布局的不同,重點治理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等類型村莊,優先治理位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區域、三峽庫區等環境敏感地區及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范圍內的村莊,先易后難、先點后面,通過實踐不斷積累經驗,集中連片推進,帶動整體提升。

五是強化調度緊盯督導。做好工作督導,定期調度各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進展,嚴格目標管理。加強評估考核,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疇,制定印發了《湖北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考核細則》,采用市縣自評、省級核查和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市縣治理工作進行綜合評估。鼓勵社會監督,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問題開展實地調查、分析問題、督促整改。

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廣大農民群眾的愿望和需求還有較大差距。下一步,我廳將按照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要求,以更有力的行動,更扎實的工作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方面,要完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加強污水治理和改廁、黑臭水體整治的統籌協調,持續提升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完善運行管護體制機制,制定運行管理辦法,保障建成治理設施穩定運行,可持續發揮環境效益。

主持人熊習岸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