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武漢7月19日訊 治水興城,數字賦能。近年來,武昌區以大數據之力搭建“武昌區智慧水務信息平臺”,打造智慧水務場景,打好城市內澇防御保衛戰和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牢牢守住“水安全”與“水環境”的綠色發展底線,推動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防汛排澇保障水安全
“排水管網很復雜,在地下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迷宮。”2017年以來,武昌區分兩期推進智慧水務建設,一期進行排水管網詳查和隱患排查,用兩年時間排查了2250公里管道,并將材質、標高、管徑、流向、雨污水和GIS坐標等管道屬性進行數據庫整編,實現了全區排水管網一張圖網頁瀏覽,為后期持續更新奠定基礎。
二期則重點建設武昌區智慧水務信息平臺,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邊緣計算等核心技術,構建長效治理測控一 體化監控體系,全面提升水務精細化管理及科學化決策能力。
據了解,武昌區智慧水務信息平臺主要基于物聯感知設備自動采集管網流量、河湖水位等水雨情信息,通過移動互聯網實時傳輸給信息平臺,在武昌區大數據中心的統籌指導下,依托武昌區數字底座,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空間信息技術,高效完成海量監測數據的分析、預測、決策以及數據的可視化和動態實時發布。汛期可結合智慧水務信息平臺監測數據,科學開展水系調度,及時開啟閘門泵站,應急處置險情漬情。
目前,該智慧場景針對長江隧道口、紫陽湖公園、水果湖高中等低洼易澇點位,完成120余個前端物聯感知設備安裝,實時數據已在“水務一張圖”的監測預警系統上線。
“今年以來,武昌區共應對9次暴雨級別以上強降雨,主次干道沒有出現明顯積水,情況良好。”武昌區水務和湖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昌區智慧水務信息平臺已接入武昌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平時”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監測分析城市運行態勢和分發處置;“戰時”發揮綜合調度中心作用,開展重大事件的綜合指揮調度。
綠色治理 保護水環境
“雨水上洗天、下洗地、中間洗空氣,屬于外部污染源,如果不經處理就排入水體,存在破壞生態環境的隱患。但遇到汛期,雨水不及時排放又會存在內澇的風險。”武昌區水務和湖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矛盾,武昌區智慧水務信息平臺通過探索強降雨期間閘口精準調度,確保城市正常“代謝”,充分保護水環境。
據了解,武昌區智慧水務信息平臺利用武漢市開展流域數字孿生試點建設的契機,通過智慧水務管網在線監測分析及日常管理調度經驗積累,組織專業團隊研究制定水果湖閘、武泰閘等關鍵節點的精細化啟閉調度方案,盡可能減少開閘排澇對水體水質污染。與此同時,開展河湖港渠水體監測,實現轄區6個湖泊、4個港渠的水位監測全覆蓋,并對沙湖、水果湖、楚河、紫陽湖、沙湖港等5個重點水體水質進行在線監測。
這些城市運行重點數據實時匯聚到武昌區大數據中心,依托市級城市信息模型“一張圖”,建成區級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系統,支撐城市運行監測、分析、研判。既有效掌握各個水體水質動態變化趨勢,確保水生態環境穩定,同時也為城市運行靈敏感知提供數據基礎,為開展“一網統管”提供堅實底座。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目前,武昌區成為武漢中心城區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轄區6個湖泊整體達到優良(地表水Ⅲ類)以上水質,湖泊水質創歷年來最優。
(通訊員:查敉程、李琦、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