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李四光在法國演講時提出,煤炭儲量有限,可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原子能、風能等替代能源。如今,這一遠見已變為現實。儲存在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地熱能已成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千家萬戶。
8月29日,第八屆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湖北)論壇在武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地熱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就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地熱助力“雙碳”戰略和湖北地熱能利用等展開熱議。
炎炎夏日 地熱送來涼風習習
在總建筑面積為2.3萬平方米的湖北地調大樓里,涼風習習,讓夏日的室溫保持在26攝氏度。該大樓內的地下水源熱泵系統已經良好運轉了15年。
涼風來自地下水熱能的利用。機房里的地源熱泵抽取地下18攝氏度的地下水后,進行冷熱量交換,進一步降溫,隨后傳導給另一端的水系統,降溫后的水被輸送到各個房間,經過風機送出20攝氏度的冷風。到了冬天,同樣的原理升溫,可以供暖。
地熱能為五大非碳清潔能源之一,地表水、淺層地下水等是地熱資源的重要來源,簡單易用,可用于發電、供冷取暖等。
“武漢是典型的夏熱冬冷地區,供暖制冷的需要越來越大。”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中國技術監督情報協會地熱產業工作委員會主任陳焰華表示,湖北淺層地熱能豐富,地熱資源主要是來自土壤源和水源,集中在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淺層地熱能的應用前景廣闊。
省地質局武水地質大隊(湖北省地熱能研究推廣中心)副總工程師華杉介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后,可大幅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塵、灰渣等排放,節省大量環境治理費用。目前,我省已完成13個主要城市城區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工作,淺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相當于4225萬噸標準煤,可供10億平方米以上建筑物制冷供暖,相當于1.4萬個足球場的面積。已探明的地熱溫泉及中深層地熱井日開采量超過13萬立方米,初步估算江漢盆地、南襄盆地等盆地型地熱年可利用資源總量折合標準煤7079萬噸。
3年應用面積達5000萬平方米
據介紹,經過多年發展,湖北地調大樓、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二七濱江國際總部商務區、湖北省圖書館、武漢中法生態新城核心區等一批項目淺層地熱能利用效果良好。全省利用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的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我省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仍有極大的潛力。
“目前地熱能利用還遠遠不夠,在五大非碳能源里占比最低,僅占5%。”陳焰華介紹,地熱能穩定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高,平均能源利用率高達70%,明顯高于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水電能和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對于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熱泵與蓄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驥認為,目前,武漢等地的地熱資源利用雖與京津冀比還有不小差距,但利用空間大,需通過做精做細項目,多公布運行數據,讓更多人了解地熱,才能推動產業應用和高質量發展。
武漢市建筑節能辦副主任童明德認為,武漢地質情況特殊,地熱應用的推廣需加強對武漢區域地質、資源條件的基礎研究、精細化勘探。
武漢市發改委首席研究員、節能監察中心副主任項定先期待,中低溫地熱能在發電方面實現突破,應用于工業領域。此外,希望通過技術手段或是設備服務于工業、服務業等領域,對穩定廢棄地熱水進行回收利用,避免資源浪費,推動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
“地熱能開發利用是助力構建綠色能源體系、促進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抓手。”湖北省建筑節能辦公室副主任馬驍表示,我省在“碳達峰”實施方案和綠色建筑發展條例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包括地熱能在內的清潔能源發展、應用,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城鄉建筑綠色低碳發展質量,力爭2025年供暖制冷應用建筑面積達5000萬平方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林晶 實習生 肖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