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左右,地處枝江市老城區的江漢大道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幾家面館的生意火爆,人們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面條,便開始了一天繁忙的生活工作。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很難想象,半年前這里卻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油嘎子”堵死地下管道,每逢雨天路面積水,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惡臭,讓不少市民煩不勝擾。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今年5月,枝江市住建局對地下管網綜合治理吹響了“沖鋒號”。
城市“血管”體檢用上了機器人!
縱橫交錯的地下綜合管網,組成了維系城市代謝與循環的“靜脈”系統。
一直以來,老城區地下管網治理總是“慢半拍”,各種各樣的問題接二連三地冒出來,給城市的正常運轉帶來了巨大挑戰。
今年3月,湖北統籌推進城鎮污水管網整治攻堅戰打響,為各地城市地下管網的治理明確了方向。
隨后,枝江市積極響應,由市住建局牽頭率先在全省展開城市地下管網“五個一”(一次普查、一次賦碼、一次建模、一次開挖、一次治理)模式統籌推進,將城區雨水缺陷改造項目作為試點項目實施。
為精準高效地找出問題,采用的“黑科技”頻頻亮相—— CCTV影像檢查聯用技術。在施工現場,就像醫生做胃鏡檢查使用內窺鏡一樣,工作人員借助平板電腦和手持式潛望鏡觀察排水管道內的雜物淤積狀況。“可以在下水井口對管道內的排水管網拍‘CT’檢查。”負責管網改造的項目監理代剛介紹,在手持式設備不能看到的位置,就會派出管網巡檢“機器人”。
“巡檢‘機器人’充當地下管網‘醫生’,它適合進入位置排布比較刁鉆的管道。我們在外操作遙控器,就可通過‘機器人’的‘眼睛’觀察管內情況,精準查找是否存在阻塞點。”此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袁密表示,機器人憑借先進的激光雷達技術,能夠精確診斷漏水、破裂、堵塞等“病癥”,為工作人員擬定針對性的“手術”方案提供有力支持,極大地提升了檢測效率。
通過對管網的體檢,共檢測出管內破裂、錯口、反坡和樹根共計2875處。
圖為管節處樹根生長進來,造成排水不暢
“微創手術”疏通管網“血栓”
今年夏季,一場修復城市管網的行動在枝江市悄然展開。人們時常能看到一條形似渾身長滿“觸角”的大黃罐車出現在街頭,為道路下方的排水管網進行“微創手術”。
所謂“微創手術”,其實就是非開挖修復工藝,減少“開腸破肚”的開挖方式。這省去了破除、開挖、恢復等環節,作業面小而且不影響車輛正常通行,與傳統開挖管網相比,具有施工可控性高、內襯管密封效果好和縮短施工周期、節省施工成本等優點。
圖為清理樹根后樹脂膠點狀修復,增加過水面積和管道使用年限
“我們將浸漬了光敏性樹脂的軟管拖入待修復管道內,在管道內部形成高強度內襯管。”袁密介紹,這項技術無需對路面進行大規模開挖,就能在破損的管網內部“打造”一根新管,一天大約能完成100米的修復施工。
紫外光固化全內襯修復術、樹脂點狀修復術、檢查井離心噴涂……在這場管網修復改造中,科技的力量展現得淋漓盡致。
截至目前,枝江市采用新技術已對城區 44條路段、200多公里市政排水管網實施定制化修復,汛前深入細致開展防汛隱患大排查工作,并對 24公里的污水管網完成了修復,保障了城區在多達11次的暴雨黃色預警之下,城區未出現明顯積水內澇點。
市民為管網治理點贊
此次管網治理區域處于老城區、鬧市區,為減少對道路通行和市民出行影響,通常選擇在夜間施工。
夏日的夜晚,夜雖已漸深,但燥熱仍未減。工人們在黑暗悶熱的城市地下管網里揮汗如雨,清疏著道路的“毛細血管”。非開挖修復技術就意味著需要進行有限空間作業,這不僅考驗工人的體力和耐力,更要求他們具備高度的安全意識和專業技能。
“從晚上七點半,一直忙到凌晨三點,工人們結束任務,帶著一身疲憊回家。雖然辛苦,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看到修復后的管網恢復順暢,為城市安全和環保貢獻一份力量,覺得一切都值得。”參與此次施工的工程師阮友品說。
從過去的“開膛破肚”到如今的“微創手術”,此次排水管網治理獲得了市民的理解與點贊。
“在我們的印象中,更換地下管網通常需要封路開挖進行,一堵就是十天半個月不好做生意,現在有了新工藝和新技術,再不用擔心門口圍得水泄不通了,真好!”市民江女士對非開挖技術豎起了大拇指。
“門口這條路經常出現污水橫流的現象,給餐館經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我多次自費疏通,一直都沒有根治。”位于江漢大道金山角餐館老板張女士說,今年8月,看到工人們加班加點清污,輪流下井,上井,休息,再下井,一直忙碌到深夜十二點左右。張女士被工人們的辛苦付出感動,還專門買來西瓜和熬好的綠豆湯送到工地上慰問。
袁密與同事們的工作沒有華麗的舞臺,沒有雷鳴般的掌聲。但是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有居民送來冷飲和降暑藥品,讓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袁密說:“能得到居民群眾的認可,我們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譚廷鄒 前俊 通訊員:楊凡)
審核:嚴星